嘲哳是什麽意思
發音:

意思解釋
手機版
- zhāozhā
[twitter] 象聲詞,形容聲音雜亂
嘔啞嘲哳。――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- "嘲" 什么意思: cháo ㄔㄠˊ1)譏笑,拿人取笑:~笑。~弄。~罵。~誚。~謔。冷~...
- "哳" 什么意思: zhā ㄓㄚˉ1)〔啁(zhāo)~〕見“啁2”。嘲哳 啁哳,嘲哳
- "嘲唅" 什么意思: 嘲唅拼音:cháo hán 注音:ㄔㄠˊ ㄏㄢˊ 詞語解釋吟詠品味。唅,同“ 含 ”。 清 黃景仁 《除夕述懷》詩:“昔年壯意氣,萬象供嘲唅。如今病馬伏,不任驅驂驔。”
- "嘲哮" 什么意思: 猶咆哮。 形容人粗暴急躁。 ▶ 《晉書‧文苑傳‧王沈》: “嘲哮者以粗發為高亮, 韞蠢者以色厚為篤誠。”
- "嘲唱" 什么意思: 謂隨口歌唱。 ▶ 明 馮惟敏 《朝元歌‧述隱》套曲: “忽聽村童嘲唱, 一曲《滄浪》, 爭如爾曹隨口腔。”
- "嘲哂" 什么意思: 嘲笑。
- "嘲啁" 什么意思: 戲謔, 調笑。 ▶ 《三國志‧蜀志‧費禕傳》: “ 亮 ( 諸葛亮 )以初從南歸, 以 禕 為昭信校尉使 吳 。 ▶ 孫權 性既滑稽, 嘲啁無方…… 禕 辭順義篤, 據理以答, 終不能屈。” II形容語聲細碎難辨。 ▶ 唐 韓愈 《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》詩: “遠地觸途異, 吏民似猿猴。 生獰多忿很, 辭舌紛嘲啁。” ▶ 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‧江城》: “女善怒, 反眼若不相識;詞舌嘲啁, 常聒于耳。” III鳥鳴聲。
- "嘲咻" 什么意思: 謂大聲嘲笑。 ▶ 宋 歐陽修 《陳氏榮鄉亭記》: “每儒服持謁鄉縣門者, 吏輒坐門下, 嘲咻踞罵辱之。” ▶ 清 吳履泰 《讀書一章示諸童子》詩: “吾歌為此詩, 非敢相嘲咻;持告爾小子, 庶以鑒前修。”
- "嘲啾" 什么意思: 形容聲音繁碎、嘈雜。 ▶ 宋 晁沖之 《田中行》: “晚過柳下門, 鳥聲上嘲啾。” ▶ 宋 劉克莊 《田舍即事》詩之五: “鄰壁嘲啾誦《學而》, 老人睡少聽移音。”
- "嘲喧" 什么意思: 嘈雜地鳴叫。 ▶ 宋 范成大 《西江有單鵠行》: “水鳥不足群, 朝暮徒嘲喧。”
- "嘲咍" 什么意思: 嘲笑。 ▶ 宋 王安石 《和王微之登高齋》詩之二: “使君新篇韻險絕, 登眺感悼隨嘲咍。”